**以来,我们已经习惯了“顾客是上帝”的说法,这是因为:*先,顾客是上帝,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,即买方市场经济。
其次,顾客是上帝,是因为顾客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,是商家***大的效益的*根本来源。没有顾客,或消费者,商家就不能赢得市场份额,就没有营业额。*终,商家就不能获利,更谈不上***大的效益。一句话,谁能抓住顾客,谁能得到效益;谁能赢得*多的顾客,谁就是市场的**。
*后,顾客是上帝就是说,作为商家*先要尊重顾客的人格。一家攀富笑贫、凭衣看人、看脸行事的店铺,是不会受到广大顾客的青睐的。顾客是上帝,就是要求商家必须做到:不论男女老幼、官民贫富,一律一视同仁、平等相待、不欺不蒙。一旦哪位商家真正做到了顾客是上帝,那位商家就会成为顾客的宠儿,商场上的赢家。
如今,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,一般性服务已经普及,顾客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,其享受的利益和权利也在不断得到保障。商家与顾客的关系也应该适当作些改变。
本土管理学大师史光起先生就对“顾客是上帝”这一理念提出了反思性论点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商家与顾客不存在仰视或是俯视的关系,因为,企业为顾客**以商品为载体的价值,顾客用**作为酬劳来交换这种价值,谈不到人与上帝的关系。而且,顾客也不需要一个虔诚的信徒,他们付出了**、时间、购买风险等各种成本,目的当然是要换取自己期待的利益。顾客并不想做上帝,只想合理地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。你能提供,顾客自然忠诚于你;你的对手能提供其更想要的价值,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你,虽然你平时奉其如神明。所谓满意与忠诚是建立在满足了顾客利益需求基础之上的。
而且,现在这样一个事实摆在家居加盟企业面前:即使把顾客当做上帝,也不会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,甚至被宠坏了的顾客会反复无常,经常发脾气,给商家难看,使其忙前忙后,焦头烂额,却还讨不到顾客的好。随着社会结构、经济状况与思想文化的多元,顾客的结构、特征与思想也变得多元复杂,这时我们似乎应该摘下顾客头上的上帝光环,以发现的目光,重新定义一下顾客的身份。